|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

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鄂尔多斯发布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mgetkqq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54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蒙医五味阿尔汕疗术


蒙医五味阿尔汕疗术又称五味甘露药浴疗法,是蒙古传统医学五种疗术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医术是生活在毛乌素沙漠里勤劳、智慧的蒙古族人民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的宝贵的医学财富。

五味阿尔汕疗术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渐总结出的一种医学手段,在《四部医典》、《甘露点滴》以及蒙医专家巴· 吉格米德的《蒙医历史》等多部书中都有记载。

在内蒙古自治区及青海和新疆等地均有熟悉五味阿尔汕疗术的蒙医,但以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从事此治疗方法的医生为多,而且应用得比较广泛。

选用的药材全部为天然生草本植物,治疗手段简单,但效果明显,可开发潜力大。

五味阿尔汕疗术,用在毛乌素大沙漠干旱风沙大的恶劣环境中四季常青的沙地柏、麻黄、银蒿、杠柳、蒙莸等五种天然植物做原料,加毛乌素沙漠纯净泉水煎成阿尔汕药水备用。五味阿尔汕疗术具有通经活络、消炎止痛、减肥美容、解毒排毒等作用。结合蒙药点穴等治疗效果良好。

1.采药

以每年夏天五月初五早上去采药为优,现采现用为佳,但夏天采回在通风阴凉地方晾干后用也行。

2.配方

柏枝、杠柳各一份(一把),麻黄、蒙莸各两份,银蒿三份。

3.煎药

大锅内把上述药按份加好后加鲜水50千克,熬到只剩2/3水时淘出药液。再加水50千克,熬到只剩1/2 水时淘出。再加水50千克,熬至只剩1/3 水时淘出。药液在浴池中混合好备用。

4.药水比例

银蒿6‰,杠柳4‰,麻黄4‰,蒙莸2‰,柏枝2‰等。

5.水温

在38℃~45℃为好。

6.应用时间

传统上主张在夏天双伏季节应用,但现在家居条件好了,冬天也能应用。

7.应用方法

药浴时间为20~120分钟,一日一次或两次。

8.疗程

一般7~21天为一个疗程,五味阿尔汕疗术中疗程、水温、药浴时间因人而定。临床应用应结合年龄、身体状况、病情等情况,治疗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上火。

9.应用步骤

每一次进行五味阿尔汕药浴时,必须先用备好的阿尔汕药水洗手、漱口、洗头,再药浴治疗,否则不是阿尔汕疗术。

10.治疗范围

对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肿痛、骨质增生、手足麻木、半身不遂、慢性妇科炎症、慢性皮肤病、湿疹等疑难杂症及长期服药无效、西药打针输液不见效的慢性病有良好的疗效。

11.禁忌病种及禁忌人群

高血压、低血压、重症心脏病、发热性病、传染病等和孕妇、年老体弱者禁用。

12.护理

在药浴时必须有一名医生或护士在身边指导和护理,谨防意外发生。五味阿尔汕疗术治疗结束后,必须忌大风雨,精心护理100天为好。

13.在五味阿尔汕治疗中配合蒙药内外结合治疗效果最好,要注意打针输液。

五味阿尔汕疗术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是蒙古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五味阿尔汕疗术,不仅对发扬传统医学具有重要意义,还会进一步促进环境治理,带动农牧民增收,也可以打造开发以五味阿尔汕疗术为内容的新型疗养模式。

蒙医五味阿尔汕疗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巴· 吉格米德、拉格森布仁。

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


羊下颌骨刮痧是蒙医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有几千年的历史。蒙古族人民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与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外治疗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外治疗法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蒙医学的一门独立的传统疗术。

羊下颌骨刮痧疗术分布在鄂尔多斯市西部民间,老蒙医和部分蒙医院用这种方式进行试探性的施治,其他区域还未曾报道此类疗术。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查干胡英”病简便、廉价且安全性高、疗效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所用材料,在蒙古族居住的农牧民生活中随时随手可得,价格低廉,在清明节前取于3 周岁以上的纯白色绵羊的下颌骨。

“查干胡英”病为颈部受风寒,使“白脉”不通及出现“赫依”、“其顺”、“希拉乌素”紊乱症状,并表现出综合征。患者早期感到颈部僵硬、酸胀、疼痛,有时伴有头痛、头晕、肩背酸痛,以后出现头部不能向某个方向转动。

刮痧治疗的原则如下:

1.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淤作用。

2.在刮痧的作用下,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

3.通过刮痧,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状态,血管受到刺激而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流动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强了全身抵抗力,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4.通过刮痧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以平衡。

5.可使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而局部皮肤形成淤血斑(称为出痧),这种血凝块不久即可溃散,起到自体溶血的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从而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

6.通过刮痧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

羊下颌骨刮痧疗术,对治疗颈椎病具有独特的效果。羊下颌骨刮痧治疗颈椎病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16世纪。它没有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传承下来,而是以民间经验形式流传于民间,主要传承人有乌云图雅、小绘、娜日娜等。


蒙医震脑疗法

蒙医震脑术是蒙古族祖先在漫长游牧生活中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总结治疗经验, 研究出来的传统疗法。震脑疗法蒙语称“道木那哈疗法”,是以震治震,即以震动的手法将脑部受震所致的疾病治愈的疗法。

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 也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脑震荡的情况很常见。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以震治震即应该用震来“复原位”的思想指导下发明了“震脑”这一治疗方法。

蒙医震脑术历史悠久, 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蒙古族在北方地区生活,这里山高地广,战乱时常发生, 因骑马、打猎等导致摔伤的概率很高。人们在放牧的过程中对牛羊等动物的摔伤也用震疗进行治疗, 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总结出 “蒙医震脑术”这一治疗方法。

蒙医震脑术治疗方法分布于整个鄂尔多斯市, 在西部四个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的蒙医医院、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开展此项目。在鄂尔多斯民间这一治疗方法广泛流传,有很好的发展与传播的基础。

蒙医药学发展到现在对于有些治疗方法还没有归纳起来, 特别是有些明显有疗效并被蒙医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些治疗方法。对目前临床上见到的脑震荡,震脑术是一种很理想的治疗方法。不用药物, 无需特殊器械, 具有简便、可靠、安全、有效等特点。

蒙医震脑术以“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为临床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震荡部位及病情轻重,可选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多种震脑术进行震治。

脑髓震疗法:

找一个银碗,装满细沙,画大脑的图案,盖上红布,然后患者仰卧在铺毯的平地上,让患者头部枕在银碗上,四肢伸直。首先绕着患者上身敲击地面一圈,然后紧贴脚底放一小块木板,助手扶住木板,医者用木槌敲击木板3次。此动作要反复做3次。接着扶起患者,使其坐在地

毯上,让患者咬住一根红筷子。医者用另一根筷子敲击患者咬住的筷子两端,先敲患侧,再敲对侧,依次反复敲3次。移开筷子后用双掌分别扶住头部前后和两侧,双手协同用力,将患者头部横向小幅度地快速震动几下。最后用红绸绷带从患者前发际沿两耳上缠绕,静躺30~90分钟即可。一周内注意防止震动。

马鞍震动法:

把马鞍翻转后平放,垫上蓝布后患者仰卧在铺毯的平地上,让患者头枕在马鞍上,四肢伸直。然后用马镫敲打马鞍,先敲患侧,再敲对侧,依次反复敲3次。接着扶起患者,使其坐在地毯上,用红绸绷带从患者前发际沿两耳上缠绕,双掌分别扶住头部前后和两侧,双手协同用力,将患者头部横向小幅度地快速震动几下。最后调整红绸绷带的松紧程度,静躺30~90分钟即可。一周内注意防止震动。马鞍一定要翻起,头朝北放好。

布带震疗法:

让患者端坐椅上,用蓝布带沿耳上包绕其头部,把布带两头接在疼痛一侧,右手拿木棒,距头部约3 厘米处用力击打布带3次。继而绕头部一圈依同法各击打3次。接着让患者咬住一根红筷子。医者用另一根筷子敲击患者咬住的筷子两端,先敲患侧,再敲对侧,依次反复敲3次。移开筷子后用双掌分别扶住头部前后和两侧,双手协同用力,将患者头部横向小幅度地快速震动几下。最后用红绸绷带从患者前发际沿两耳上缠绕,静躺30~90分钟即可。一周内注意防止震动。

震脑疗法历史悠久, 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可追溯到13世纪, 它没有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 而是以经验形式流传于民间。主要传承人有伊和巴雅尔、塔娜、乌云托亚、达布希拉图等。他们收集有关资料, 结合实际, 在实践中试用并推广,在这过程中细致地摸索其理论及操作技巧, 不断完善治疗程序。


鄂尔多斯发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